冶金学科发展纪实:求实鼎新锻一流学科 不忘初心铸钢铁强国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 | 来源:本站原创 | 更新时间:2018-02-22 | 点击数:
不忘初心、钢铁强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华儿女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体会到不发展就会挨打的道理。1895年,北洋大学建立,矿冶系成为北洋大学的核心系之一。当时日本年产钢80万吨,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的炼钢方法,也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钢。“钢铁强国”自那时起就成为中华民族的梦想之一。
1952年,“钢铁摇篮”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应运而生,学校的冶金学科正式成立,她集合了北洋大学等五所大学的冶金学科,在以魏寿昆、柯俊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不断发展,至今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工程学科。走入北京科技大学的正门,主楼上的大字“为中华之崛起”昭示了北京科技大学的初心就是建立国际一流学科、助力实现钢铁强国梦,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造可以经风沥雨的钢筋铁骨。
北京科技大学建校文件
北京科技大学被社会誉为“钢铁摇篮”,从这里走出了近万名冶金精英,他们奔赴祖国各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市长摇篮”,走出了几十位省市级主要领导,其中包括刘淇、徐匡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这里还被誉为“院士摇篮”,仅冶金学科就走出了以徐匡迪、殷瑞钰为代表的10位两院院士。
2012年以来,冶金学科依托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院、“2011”协同创新基地等平台,培养博士毕业生500余人,硕士毕业生1400余人,为我国钢铁企业和冶金院校输送了众多杰出人才。
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被称之为“国之基石”的冶金工业。伴随着钢铁工业品种开发水平世界一流、流程技术一流、环保指标大幅改善、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取得较好成效等一系列成就,中国正实现着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科在基础研究上、品种和技术开发上、人才培养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年底,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科获评A+,继续引领中国冶金学科发展,也进入教育部认定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冶金工业取得的卓越进步,冶金学科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具体表现为:钢铁冶金理论日趋成熟、工艺技术发展日趋完善,造成本学科取得重大创新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 “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也给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冶金学科不忘初心,树立正确目标导向,精准学科发展定位,把握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冶金学科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冶金学科,着力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全心致力于打造国际冶金学科教育和研究中心。
顶天立地、求实鼎新
习近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科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做技术培训
2012年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科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冶金企业的合作交流,签订各类横向课题500余项,大力加强在冶金工业成果转化,牵头成立多个冶金产业联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和国家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提供科技支撑和战略咨询。以朱荣教授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张立峰教授的洁净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技术、张建良教授的高炉高效喷煤技术等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00多家钢铁企业实际应用,为企业创造或节约资金数十亿元!
朱荣教授获得国家奖
同时,学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加大在科研设备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目前,学科共有总价值近4亿元的各类设备,功能覆盖冶金全流程生产关键的制备、检测和分析;近六年,科研经费合计8亿多元,负责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140项,其中重点基金13项;获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20余项,包括“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及应用”在内的三项科技成果在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周国治院士团队冶金熔体“几何模型”取得多项进展,殷瑞钰院士建立了“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罗海文教授通过对钢铁材料位错控制,颠覆性的制备了强韧性俱佳的“超级钢”,该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
罗海文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
习近平号召,“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科多年来一直重视在《钢铁》、《炼钢》、《炼铁》等中文期刊上的论文发表力度和水平,坚持科研成果首先对中国公开、对中国报道的原则。六年来,发表论文总数逾千篇,用实际行动解决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对专业问题看得懂、用得好的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炼钢》、《炼铁》等中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十几年来一直高居全国之首
人才为根、教学为魂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多年来,冶金学科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冶金工程学科基础知识与理论雄厚,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
冶金学科高度重视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着力搭建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筑巢引凤,把人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科研项目、经费和空间等多方面加以侧重。目前拥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次,杰青4人次,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次,青年千人2人次,青年长江2人次,基金委优青3人次,青年拔尖1人次,博新计划2人次,科协青年托举计划2人次,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和引进,截至2017年底,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4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50%以上,教师平均年龄由2012年的47.9岁降至42.9岁。同时,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在科研、教学以及生活中的困难。2017年,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还开展了首届“寿昆教学名师”及“寿昆青年学者”的评选工作,用学院有限的经费力推学科教学工作及青年教师的发展。
学科师生掠影
目前,学科教师梯度合理,教师领衔教改项目约35项,成果突出。多位教师连续多年获评北京市师德先锋、北科大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由张立峰教授牵头的冶金工程教学团队获评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由北京市教学名师吴胜利主持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冶金材料物理化学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周国治院士和北京市教学名师郭汉杰教授讲授的《冶金物理化学》入选国家级资源共享课课程。
勇于改革、创新工科
注重加强与国内高校,特别是兄弟院校的交流。多次参加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学科发展;积极参加冶金院长论坛及冶金学科教学会议,交流冶金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探索。
瞄准国内外冶金工业发展趋势,冶金学科科学制定改革方案,谋划学科新发展。在教学改革方面,确立“绿色、智能和信息化”三大主题,围绕“冶金+”新理论、高端钢铁材料“冶金+”新技术、绿色“冶金+”新技术和信息与智能“冶金+”新技术四大模块,开展以“冶金+”为特点的冶金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传统的冶金课程为基础,拟延长冶金三大基础课学时,大量缩减其他专业课学时;增加面向产业的实践类课程;增加与新经济、“冶金+”相关的课程;进行全面国际化教学。同时,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初步探索培养学生工程哲学素养,开设工程哲学相关课程,提升学生对“科技-工程-经济”三元关系的理解。加强冶金工程课堂教学及教材建设,加大冶金工程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及教材探索,建设合理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体系,建立合理的以学生评教结果为依据的教学激励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新工科”学科发展思路
学科一流、引领世界
为加快建成世界冶金教育和科研中心步伐,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科高度重视国际化建设,努力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环节上狠下功夫。在“引进来”方面,自2012年起,借助“冶金大讲堂”等品牌讲座,先后引进教育部海外名师1人、“外专千人”1人、高端外国专家1人、每年2-3名海外专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16-32学时;四门主干课程《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学》和《有色金属冶金学》实行全英文教学;在合作办学上,加强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知名高校的交流,通过访问学者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培养学生和青年学者的国际化能力和视野;加大对留学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招收和培养力度,近6年培养留学生近百人。目前,还与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外籍教师全英文课程
在“走出去”方面,积极与国外大学搭建学生国际交流平台,其中与日本东北大学本科生创新交流互访活动已连续开展18届;先后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近20场,每年有超过70人次的专任教师赴境外国际会议和高校开展学术互访和交流活动;签订包括谦比希铜冶炼项目在内的国际合作项目15项,国际合作课题金额约1700万元,分别与美国FEI公司、印度塔塔钢铁公司、韩国浦项钢铁公司等企业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目前,学科有10人次在国外知名大学任兼职教授,26人次任英文期刊编委、11人次任国外期刊编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20多次、特邀报告40多次、担任组织人40多次、分会场主持人90多次。
与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了十余年的本科生互访和学术交流活
冶金学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以高水平论文为例,仅2012-2015年,冶金学科的ESI论文21篇,共被引用879次;影响因子大于10.0的论文有14篇、大于5.0的论文有38篇。过去六年,学科共发表SCI论文850余篇。自2012年起位于钢铁冶金国际上五大期刊学术论文发表量首位,2017年达到五大期刊学术论文总量的16%。
北京科技大学在高炉长寿技术、电炉冶金等方向上的研究做到了行业领先;在洁净钢与非金属夹杂物、多元物理化学计算模型及“超级钢”等研究领域开始领跑世界。
在MMTB、ISIJ、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Ironmaking & Steelmaking和Metallurgic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文章数量的统计
过去的六年,是冶金学科祛弊焕新的六年。
我们的队伍越发年轻!
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
我们的力量更为充足!
我们的胸怀更加宽阔!
今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科将矢志不渝以钢铁强国梦为己任,不忘初心、熔铸钢魂,在建设世界一流冶金学科的道路上砥砺奋进,为推动我国冶金工业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供图:冶金学院)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