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新闻 > 聚焦2018两会

新时代,师道何往(节选)

作者:陈彬 温才妃 王之康 许悦 | 来源:中国科学报 | 更新时间:2018-03-21 | 点击数:

“兴国必先兴师。”这是今年年初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第一条。国家为此设定了目标: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无可指摘。然而,在重要贡献的背后,依然存在着教师总量不足,师资结构、待遇不合理,师德建设须跟进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兴国兴师的瓶颈。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此展开了热议。

80b12d6954bccff478d03a4b8396a978.jp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谢建新:

为青年教师成长营造环境

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

而在目前的环境下,一些高校教师比较浮躁,如何让他们静下心来,潜心教学和研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从对教师的要求来说,首先,要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业道德;其次,要重视、支持和鼓励大学教师作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不管是哪个专业领域的教师,也不管是教基础课还是教专业课的教师,都应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因为大学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只有教师的研究水平提高了,才能做到寓教于研,才能真正出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可以说,对于当前的“双一流”建设,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一项长期的事,而如果没有青年人才队伍,以后必然会乏力、不可持续发展。

但是,青年教师目前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一线城市的青年教师,他们要面临沉重的房子压力、车子压力、子女就学压力等。当然,很多高校也都在想办法,希望解决这一问题,不过更多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有头衔的一部分人身上,比如“杰青”、长江学者等,这没有错,但远远不够,还应该考虑更多其他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问题。因为只有高原上的山峰,才是真正的山峰。

对此,我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比如允许高校利用校内自由土地建廉租房、周转房,解决在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但当前的政策是,很多地方并不允许,尤其是北京。

目前,北京正在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这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需要控制,但政府部门却机械地将其与控制建房联系在一起,而并没有认识到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实际上,疏解非首都功能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比如控制招生规模,控制单位编制,外迁中低端企业,但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营造方面应该适当放宽政策,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也为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此外,我国虽然一直在积极引进国外高端人才,但还应进一步下大力气做好这件事,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切切实实地在住房条件、户口落地、子女就学等诸多方面尽可能地提供一切便利。

背景

1978年高考恢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迅速恢复、大力发展的新阶段,而这也无疑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新起点,结束了十年动乱中高校教师队伍的混乱与断层,从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了正轨。

此后,国家开始重视对于教师的培养,出台了《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教师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在教师工作的法制建设上取得了进展。除此之外,国家先后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基金项目,吸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完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发展。

随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八五”初期,“出国热、下海热、从教冷”现象曾盛极一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体制的完善,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并以改革为主线。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制定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如何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和措施。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它明确地指出了教师队伍在发展我国教育、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性。

师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教育领域很多热点难点问题,如老百姓意见最多的择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水平不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水平才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根本之道。可以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住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牛鼻子”,是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由由:《意见》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目标,短期定位局外人关注的“吸引力”,长期定位局内人关注的“幸福感”,由外向内体现了教师队伍建设宏观设计的自信。

广东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杜德栎:深化教师管理综合体制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确立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在高校构建知识价值导向的分配机制等,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教师。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牛晓霆:《意见》将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为什么读书的观念。此外,《意见》重视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的培养,让我和其他青年教师很受激励,有了奋斗目标。

宁波工程学院辅导员王芳芳:《意见》的出台让我备受鼓舞。抓好教师队伍中的党员教师作风对提升师德师风有积极的作用,这能够激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有助于老师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记者手记

教师,一个“无聊”的话题?

■陈彬

在高校,教师的话题是一个很普遍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无聊”的话题。正如今年两会上,某位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与记者聊到教师队伍建设时,很有些无奈地说了一句:“这些事情年年都在说,但好像说了之后也没有什么起色,挺没劲的。”

对此,记者深有感触。

不可否认,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涵式发展、大学章程、协同创新、慕课来袭、人才流动……每年两会,似乎总会有一两个名词成为“风光一时”的高频词汇。在这些热词背后,往往也代表着高等教育的一次变革或尝试。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这些变革时,又会颇有些无奈地发现,这些改革的背后,其实要解决的几乎都是两个最“老掉牙”的问题——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教育,本来不就如此吗?

于是,当我们每一次对这些“新名词”进行深入探讨时,往往会发现,其需要克服的核心问题最终会归结到一些老问题上,而这些问题又常常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的。“无力感”油然而生。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此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已经从各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与建议,但相信依然会有人觉得“不解渴”,这是因为这些建议并无太多“标新立异”之处,有些建议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老调重弹”,如此,怎能“吸引读者”?

但是,“无聊”的“老调重弹”就一定是无意义的吗?当然不是。

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其原因便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教学这一核心问题为例,其涉及的子问题就包括教师待遇、职称评定、人才流动、教学评价、道德建设、教学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以教学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而是各自连接的网格状分布。换句话说,单纯解决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连带起众多关联问题。

正因如此,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改革一定会是“自上而下”的,即政府是总“操盘手”。但与此同时,支持这场改革的动力来源则一定是“自下而上”,因为构成“问题网格”的所有问题全部来自基层,而全面改革的切入点也只能是社会需求层面。

从这个角度上说,当我们一遍遍呼吁解决某些“老话题”时,除了对“操盘手”作适当提示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为这场涉及各个层面的改革提供“原动力”,同时提供可能的改革切入点。

换言之,如果将教育改革比作一场比赛,政府的角色便有些类似于直接参与比赛的“运动员”,他需要来自“教练”的建议,也需要来自“观众”的呐喊加油。而谁又充当着“教练”与“观众”的角色呢?

是你,是我,是关注高等教育而又愿意为之发声的每一个人。为此,我们应该感到骄傲。

2018320615215720.jpg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年3月20日 第6版 两会)

(责编:孟婍、李文慧)